新快报讯 4月20日,由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广州市南沙区启慧学校以及广州图书馆共同主办发起的“看见·多样性”数字媒体艺术展开幕式在广州图书馆举行。通过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呈现孤独症谱系人士的独特视角,本次展览借用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展现他们如何突破社会固有认知,重新定义自我与世界,呼吁社会重新审视多样性与包容性的意义。
用科技艺术传递包容力量 让多样性被看见和理解
“这是孩子们自己的绘画”“这是孩子们不同情绪声音的体现”……记者看到,现场展出的7件科技艺术项目,都是港科大(广州)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师生根据孤独症谱系多样性人士自身的绘画、手工、声音等艺术表达以及关注这一群体的核心相关者视角下的故事、摄影等内容,在人工智能背景下以艺术装置形式进行再创作、再表达。
如《星丛札记》展现多元认知如何交织成独特的思维网络,《声情之间》探索声音如何被不同人群(如孤独症者)感知和理解,以及《光影共鸣》模拟了“共同注意力”形成过程等。
展览时间将从4月20日持续至5月12日。
主办单位代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党委书记屈哨兵教授在开幕式上表示,广州市作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在特殊教育的制度设计及实践推动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本次活动展现了社会各界协同合作对特殊群体的关爱和关注,他强调,港科大(广州)始终秉持“打破壁垒”的教育理念,希望借助数字艺术这一创新形式,推动社会对多元包容的深入思考,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与政府所期社会所盼同向而行。
广州市南沙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凌耀东指出,本次艺术展通过数字媒体艺术与科技的结合,为孤独症群体搭建了展示才华的舞台,是南沙区在特殊教育领域的一次创新实践,体现了对“多样性”的守护和“包容性”的践行。
广州市图书馆副馆长、党委委员陈深贵阐述了“多样性”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特质,“神经多样性”概念的提出让大家重新审视孤独症群体独特的感知方式与思维模式。他指出,广州图书馆始终秉持“全民阅读,一个都不能少”的服务承诺,开展了盲文科普微视觉摄影展、无障碍电影口述服务等活动,“我们始终相信,图书馆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社会文明的温度计,多元群体的连接器。”他希望此次艺术展能够激发更多关于平等、尊严与共融的深思,让这座拥有千年商贸历史的广州因多样性的绽放而焕发更浓厚的人文魅力。
孤独症群体需要被“看见、听见、认识” 多方共探科技与人文关怀路径
专家代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邹小兵从临床科研视角强调,孤独症群体需要被“看见、听见、认识”,他们的独特感知天赋更应得到“理解、尊重与支持”。他强调,这不仅是医学课题,更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邹小兵主任特别指出,构建包容性社会需要从认知层面转向实际行动,“社会各界应携手努力,为孤独症群体创造更包容、更尊重的社会环境,让多样性真正被看见和理解。”
当天,主办单位为公益合作伙伴和支持单位颁发“公益荣誉证书”。共青团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委员会湾区红鸟新创队社会实践基地与广州市南沙区启慧学校举行了授牌仪式,标志着双方将在大学生实习实践、融合教育、艺术疗愈、研究等方面展开更深入的合作,共同探索科技与人文关怀的结合路径。
“对我们家长来说,在面对自己孩子的发育偏差之外,其实更大的压力是来自于社会的不够了解,”扬爱南沙启航小组的组长邱桂瑞分享了自己带孤独症小朋友坐公交的经历,由于智商不到一岁、视力弱且有重度孤独症,看上去很正常的10岁孩子会像3岁孩子一样哭闹,“这时候周围会有人指责他,或者是指责旁边的那位妈妈为什么不教他。”
“选择数字媒体艺术形式,是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个别开生面、引人入胜的展览形态,让更多的人去走近、理解和看见多样性,”本次展览策展人、港科大(广州)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助理教授佟馨介绍说,作为展览的亮点之一,借助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能给观众更多可交互和想象的空间。
“今天有好多家长都带着学生来看他们自己展出的画,我觉得这对他们自信心和成就感的培养有特别大的帮助。”广州市南沙区启慧学校美术教师张宇晨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孤独症小朋友发现自己的作品被展出后,他们进行艺术创作时会更有干劲、更开心。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娟 实习生 张韫婕 通讯员 李玮翀
图片: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
本文链接:科技艺术融入人文关怀 “看见·多样性”数字媒体艺术展在广图开幕http://www.llsum.com/show-1-41291-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