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 日夜间
    随系统
    浅色
    深色
  • 主题色

卫星轨道设计师杨维廉逝世,曾设计嫦娥一号奔月轨道

2025-04-16 07:18:43 来源: 中国科技网

据微信公众号“总体设计部离退休办”发布的讣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总体设计部退休干部,杨维廉同志,研究员,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4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周岁。5WC流量资讯——探索最新科技、每天知道多一点LLSUM.COM

公开资料显示,杨维廉1941年出生于浙江建德,1958年以数学满分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数学专业。1981年,已经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工作的他得到了公派留学的机会。在留学期间,杨维廉因多次巧妙地解决数学难题而被同行所称道。5WC流量资讯——探索最新科技、每天知道多一点LLSUM.COM

2001年,杨维廉受命负责嫦娥一号卫星的飞行轨道设计。由于受运载火箭发射能力的局限,卫星不能直接由火箭送入最终运行的空间轨道,而是要在一个椭圆轨道上先行过渡。在地面跟踪测控网的跟踪测控下,要选择合适时机向卫星上的发动机发出点火指令,通过一定的推力改变卫星的运行速度,达到改变卫星运行轨道的目的。变轨是一项非常尖端的测控技术,对卫星轨道的测量、发动机点火时间的计算以及遥控技术都有很高的要求。5WC流量资讯——探索最新科技、每天知道多一点LLSUM.COM

“嫦娥”奔月的轨道设计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探测器在地月之间的飞行涉及“三体”问题,除卫星之外,必须同时考虑地球和月球的引力作用影响,而要解决此问题,只能用不断的计算去尝试和预测。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杨维廉带领科技人员们采用了圆锥拼接法,先假定将轨道分为地球运行段和月球运行段,然后分段逐次逼近,再经过不断修正,最终找到一条适合嫦娥一号卫星的唯一的地月转移轨道。5WC流量资讯——探索最新科技、每天知道多一点LLSUM.COM

由于轨道设计合理、控制精准,嫦娥一号卫星在奔月途中应有的三次中途修正被取消了两次,节省了大量燃料。据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工程中心透露,嫦娥一号卫星的使用寿命将为此延长一年。5WC流量资讯——探索最新科技、每天知道多一点LLSUM.COM

值得一提是,当时,看着这条不同于任何国家的奔月轨道,工程两总让杨维廉去俄罗斯验证一下,杨维廉自信地说:“我的设计肯定没问题,如果他们验证说有错,那也是他们错了。”但为了保证万无一失,专家组还是邀请了国内3家权威单位,进行了“背靠背”的验证,结果证明了这条轨道的科学性。但研制团队并没有就此止步不前,在嫦娥一号成功奔月后,杨维廉弟子领衔的设计团队又为嫦娥二号“加速”,使运载火箭直接把卫星送入月球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8万公里的奔月轨道。这样,原本15天的奔月时间缩短为了7天,为后期我国卫星奔向更远的深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5WC流量资讯——探索最新科技、每天知道多一点LLSUM.COM

嫦娥一号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叶培建院士也曾回忆,设计嫦娥一号时大都是年轻人打天下,只有轨道设计是位叫杨维廉的老同志在其中做了很多工作,即便如此,我也很坦率地说:“你很有资格,也很有经验,我不是不放心你,我是不放心我自己,因为毕竟是第一次,而且我们无法验证,因此我当时背靠背地把输入条件给了三家同时设计,设计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的,这样我就比较放心了。”5WC流量资讯——探索最新科技、每天知道多一点LLSUM.COM

叶培建介绍,老杨很有水平,也比较有个性,他还是很不高兴地说:“你不信任我!”我说:“不是我不信任你,第一次我们都要小心点儿为好。”事实证明:他的这个轨道设计是很好的。5WC流量资讯——探索最新科技、每天知道多一点LLSUM.COM

5WC流量资讯——探索最新科技、每天知道多一点LLSUM.COM

据微信公众号“总体设计部离退休办”发布的讣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总体设计部退休干部,杨维廉同志,研究员,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4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周岁。5WC流量资讯——探索最新科技、每天知道多一点LLSUM.COM

公开资料显示,杨维廉1941年出生于浙江建德,1958年以数学满分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数学专业。1981年,已经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工作的他得到了公派留学的机会。在留学期间,杨维廉因多次巧妙地解决数学难题而被同行所称道。5WC流量资讯——探索最新科技、每天知道多一点LLSUM.COM

2001年,杨维廉受命负责嫦娥一号卫星的飞行轨道设计。由于受运载火箭发射能力的局限,卫星不能直接由火箭送入最终运行的空间轨道,而是要在一个椭圆轨道上先行过渡。在地面跟踪测控网的跟踪测控下,要选择合适时机向卫星上的发动机发出点火指令,通过一定的推力改变卫星的运行速度,达到改变卫星运行轨道的目的。变轨是一项非常尖端的测控技术,对卫星轨道的测量、发动机点火时间的计算以及遥控技术都有很高的要求。5WC流量资讯——探索最新科技、每天知道多一点LLSUM.COM

“嫦娥”奔月的轨道设计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探测器在地月之间的飞行涉及“三体”问题,除卫星之外,必须同时考虑地球和月球的引力作用影响,而要解决此问题,只能用不断的计算去尝试和预测。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杨维廉带领科技人员们采用了圆锥拼接法,先假定将轨道分为地球运行段和月球运行段,然后分段逐次逼近,再经过不断修正,最终找到一条适合嫦娥一号卫星的唯一的地月转移轨道。5WC流量资讯——探索最新科技、每天知道多一点LLSUM.COM

由于轨道设计合理、控制精准,嫦娥一号卫星在奔月途中应有的三次中途修正被取消了两次,节省了大量燃料。据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工程中心透露,嫦娥一号卫星的使用寿命将为此延长一年。5WC流量资讯——探索最新科技、每天知道多一点LLSUM.COM

值得一提是,当时,看着这条不同于任何国家的奔月轨道,工程两总让杨维廉去俄罗斯验证一下,杨维廉自信地说:“我的设计肯定没问题,如果他们验证说有错,那也是他们错了。”但为了保证万无一失,专家组还是邀请了国内3家权威单位,进行了“背靠背”的验证,结果证明了这条轨道的科学性。但研制团队并没有就此止步不前,在嫦娥一号成功奔月后,杨维廉弟子领衔的设计团队又为嫦娥二号“加速”,使运载火箭直接把卫星送入月球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8万公里的奔月轨道。这样,原本15天的奔月时间缩短为了7天,为后期我国卫星奔向更远的深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5WC流量资讯——探索最新科技、每天知道多一点LLSUM.COM

嫦娥一号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叶培建院士也曾回忆,设计嫦娥一号时大都是年轻人打天下,只有轨道设计是位叫杨维廉的老同志在其中做了很多工作,即便如此,我也很坦率地说:“你很有资格,也很有经验,我不是不放心你,我是不放心我自己,因为毕竟是第一次,而且我们无法验证,因此我当时背靠背地把输入条件给了三家同时设计,设计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的,这样我就比较放心了。”5WC流量资讯——探索最新科技、每天知道多一点LLSUM.COM

叶培建介绍,老杨很有水平,也比较有个性,他还是很不高兴地说:“你不信任我!”我说:“不是我不信任你,第一次我们都要小心点儿为好。”事实证明:他的这个轨道设计是很好的。5WC流量资讯——探索最新科技、每天知道多一点LLSUM.COM

5WC流量资讯——探索最新科技、每天知道多一点LLSUM.COM

本文链接:卫星轨道设计师杨维廉逝世,曾设计嫦娥一号奔月轨道http://www.llsum.com/show-2-11845-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人工智能提速全球能源行业变革

下一篇: 想去月球上建设“广寒宫”,要过几重难关?

热门资讯

  • 我国科学家在铁电隧道结存储器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该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胡卫进研究员与合作者,提出利用缓冲层定量调控薄膜应变,延迟铁电薄膜晶格弛豫从而增强

  • 马斯克开源3140亿参数的Grok,大模型争相开源所为何求?

      马斯克开源3140亿参数的Grok,大模型争相开源所为何求?  作者:刘晓洁  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给大模型领域投下一枚重磅炸弹。  北京时间3月18日凌晨,马斯

  • Sora将如何影响科学与社会

    英国《自然》周刊网站3月12日刊登题为《OpenAI的文生视频工具Sora会如何改变科学——以及社会》的文章,作者为乔纳森·奥卡拉汉,内

  • 睡不够很焦虑?专家:警惕常见睡眠认知误区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今年中国主题为“健康睡眠 人人共享”。人的一生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睡眠、运动、营养被视为保障机体正常发育和

  • 我国科学家揭示东北黑土成因

    记者3月20日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在东北黑土区开展了大范围的野外调查和样品采集工作,通过分析采集的黑土样品发现,黑

  • 我科学家实现最小资源消耗的量子态分辨

    记者3月20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态分辨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组在最小资源消耗的量子态分辨问题中首次提出了全局

  • 英伟达AI风暴席卷医疗行业 “AI制药”是风口还是泡沫?

      英伟达AI风暴席卷医疗行业 “AI制药”是风口还是泡沫?  季媛媛  全球医疗健康行业正刮起最强AI风暴。  当地时间3月18日,全球瞩目的顶级AI盛会――英伟达2024年GPU

  • 单个颗粒无标记光学显微成像实现

    记者3月21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物理学院张斗国教授课题组,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矢量光场调控原理的动量空间偏振滤波器件。该滤波器件安装

  • 人工纳米流体突触可实现存内计算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工程学院研究团队制造了一种用于内存的新型纳米流体设备,这使他们第一次能连接两个“人工突触”。该设备为受大脑启发的液体硬

  • 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77.5%!

    3月22日消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天发布了《中国互联网络变化状况计算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较2022年12

  • 第三颗“厦门造”卫星出征

    3月23日,“天卫科技03星”暨“华祥苑壹号”卫星在厦门举行出征仪式,这是由厦门本土企业天卫科技制造研发的第三颗服务当地建设的商业卫星,标志着厦门

  • 北京市青少年科学教育基地揭牌

    为构建有效联动、密切配合的青少年科学教育协同机制,提升科学教育实施效能,3月23日,北京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北京市关工委”)、北京市科

推荐资讯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