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多年前就品读了《鲁迅藏画录》《张中行别传》《写作的叛徒》,前阵子读了《民国文学课》《闲话汪曾祺》《行路者》,最近读了追溯生命来路的《孙郁散文》,都很受启发。虽是阅读的开拓与向前,《孙郁散文》却对孙郁作品进行精神源头的回溯。若无那样的经历,他就不会那么热爱文学,不会这般痴迷鲁迅与汪曾祺,不会走上高校讲台传道授业解惑,不会把文学当作避风港与安身立命之所。
一
孙郁笔下充满细节,这些细节的存在,让过往岁月如山头一般矗立在心头。因为细节,一个个画面如一帧帧镜头在眼前渐次闪现。拥有回忆的人的生命,总比缺少回忆的人,更加厚重与深邃。
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暑假期间,他到《文学杂志》实习,帮看稿件,一次读到主编转来谢冕先生谈诗歌的文章。那篇文章“文字讲究,内容扎实,真的漂亮”。读后,孙郁才意识到,批评的文章可以是美文,也应该是美文。此文对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的审美的天平,就这样倾斜了”。批评不应该板着面孔,呈现一派严肃、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而应该给读者带去美的陶冶与心灵的润泽。谢冕影响孙郁,正如孙郁影响喜爱他作品的读者。
除了人,还有空间。当年,孙郁所在学校的图书馆是防空洞,待久了甚至让人有窒息感,可是,那儿有许多杂书,他早先的批评文章因他读了那里的书,而后有所得才写出。读过的那些书,也许他并不都记得,可是那种感觉却一直都在。《鲁迅选集》《马克思传》《李自成》等书籍,皆在孙郁的生命中留下过各自的一道光,照耀他前行至今。
朴素的文字仿佛把人瞬间拉回辽南、复州古城、当年的课堂、文化站等孙郁留下足迹的场域。他在这些空间做过的事,为他日后走进鲁迅博物馆、北京日报社、中国人民大学等广阔的舞台积蓄了足够的能量。这些与孙郁紧密相关的场域,是缘分缔结之地、是能量积攒之处、是精神奋发之缘由。
这些场域,正是故事的发生地。每个人的前行,都有故事。写下即珍惜,即留下证据,即探索精神塑造的成因。面对这样的文字,我时常陷入渴读的境地中,带着强烈代入感地甘之如饴、流连忘返。品读孙郁散文,有听故事的豁然开朗与如沐春风之感。
二
对孙郁来讲,穆旦是无法避免的、最为重要的存在。他的译文是孙郁喜欢上文学的直接缘由。穆旦所译普希金所著的《波尔塔瓦》《高加索的俘虏》《青铜骑士》等作品,在他生命中烙下深刻的印痕,终身不会消弭。“这些诗作都给我电光般的冲击,诗里的世界完全是陌生而新奇的,仿佛异国里的传奇,弥漫着迷人的气息。”
其实,把《孙郁散文》视作自传未尝不可,怀旧的调子在字里行间氤氲升腾开来。作家苏童曾说过,所有的写作都是为了回到童年。此言确乎有理。与其说是为了回到童年,倒不如说是为了回到包括童年在内的所有过去。真正的作家从不会有素材枯竭、灵感空乏的时候,因为活着的每一天、遇见的每一事,都会成为写作的诱因。自身经历为自家写作注入不竭之源,是颠扑不破之至理。
孙郁亦不例外。用平淡的语气、朴实的文字,描述他经历过的一道道风景、见识过的一个个人、品读过的一本本书,这正是他对往昔细致入微的梳理与勾勒。用心生活过的人,总是念旧的。逝去的时光无法挽回或倒流,但是经历过的事情却可以发酵、过滤、提纯,直至最终酿成甘甜的醇醪。
三
本书虽界定为散文集,文字的背后却有评论家的底色在涌动。在关于巴金、冰心、周海婴、聂绀弩,以及国外的卡夫卡、黑塞、夏多布里昂、小林多喜二的文字中,均有明显体现。这也是《孙郁散文》引人入胜的另一重要缘由。然而,最引人注意的却是他对于若干边缘人物的评价,那些文字里有性情的美与人格的高贵,亦有智慧的光芒。
品读张中行回忆北大的文章后,他有如下观点:“我在他的回忆里,感到了他的忧虑。当沉浸在历史的往事里时,他勾勒了那么多我们不曾知晓的故事。文字老到精妙,内心静得没有杂音,仿佛是从博物馆里传来的钟声,传递着逝去的足音。”
关于孙犁其人其文,孙郁也有彰显见地之言。“如今靠文耀世,博得虚名者多多,却不得文章真谛,则去清醇之诗辽远,不过是过眼烟云,转瞬即逝。在红尘滚滚的文坛,要遇到孙犁这样让人心静、内省、葆有真气的文人,真的不易。”
由此可以窥探孙郁内里的追求,他并不拒绝中心位置的人物,却又偏于对喑哑或守静之人的喜爱,唯有如此才是全面的考量与完整的体认。由此亦可以确信,文学带来的声名固然值得深思,然而,如果任由声名、位置或影响力掩盖作品的本真、遮蔽文字的本然,则是更大的损失。最重要的是,他们的作品留下来了,这是最大的、最永恒的声名。至于别的,与之相比,都是不太重要的。
其实,这本书被定义为“散文”或者“评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有无心性的流淌,有无真诚的质感。总之,可以归入真的品质里,才是最重要的。古人有云:修辞立其诚。诚哉斯言!换言之,孙郁的评论是可以归入散文的范畴中的,那是他怀念往事、牵念故人的一部分。它不是被理论捆绑、被学究气笼罩的论文,而是性情之河的清澈流淌。就写作之路观之,孙郁先写评论,后写散文。评论写得多了,提笔书写散文也是自然而然之事。直至后来,评论与散文在某个瞬间打通了,互相融合、彼此贯通。
四
如今的孙郁是提笔写作的人,过去的孙郁是被审视、反思的对象。由此观之,反省的文字在书中虽不成规模,却也是自然的、必然的呈现。由穆旦的译文、艾青的诗歌再到北岛、舒婷等人的朦胧诗,因之反观自己早先的文字,孙郁有这样的看法:“这个时候才意识到,他们拥有的感觉,自己是有过的,但早已埋没到了内心深处。一个作家应该恪守的是自己的感觉,忠实于内心的一切。但我很早就被同化于时代主流的风潮里,那些追踪时髦的诗文已显出了苍白之色。”作家如果丢失自我,文字的温度从何而来?当初的迷途,后来的知返,让他越发确信未来之路的方向。
他曾在书店里偶遇恩师叶德浴先生的著作《七月派:新文学的骄傲》,细细品读,被先生心无旁骛、精诚不懈的钻研精神与沉浸式的状态所打动,随之生出一份惭愧来——“在我而言,多年来喜涉杂书,思想常游离于明暗之间,为人为文不免有温暖之处,精神变得芜杂了。”先生来京时,谈话时的孩子气,说到鲁迅时眼光的明亮,更让孙郁深觉自我的“衰老”与“暮气”。
生命之向前,固然珍贵。回顾往事的诚挚书写,同样是向前,可增加生命的厚重。回顾往事时,倘能经常反思、时时修正自我,让内心趋于合乎真谛之正道,则不仅是向前,还是向内的纵深挖掘。这无疑是生命境界的提升。古往今来,一向奋发的生命体,往往是脚步的向前与内心的温故二者兼顾的。向前有助于温故,温故乃为了更好地向前,二者相互成全,互为因果。
我多年前就品读了《鲁迅藏画录》《张中行别传》《写作的叛徒》,前阵子读了《民国文学课》《闲话汪曾祺》《行路者》,最近读了追溯生命来路的《孙郁散文》,都很受启发。虽是阅读的开拓与向前,《孙郁散文》却对孙郁作品进行精神源头的回溯。若无那样的经历,他就不会那么热爱文学,不会这般痴迷鲁迅与汪曾祺,不会走上高校讲台传道授业解惑,不会把文学当作避风港与安身立命之所。
一
孙郁笔下充满细节,这些细节的存在,让过往岁月如山头一般矗立在心头。因为细节,一个个画面如一帧帧镜头在眼前渐次闪现。拥有回忆的人的生命,总比缺少回忆的人,更加厚重与深邃。
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暑假期间,他到《文学杂志》实习,帮看稿件,一次读到主编转来谢冕先生谈诗歌的文章。那篇文章“文字讲究,内容扎实,真的漂亮”。读后,孙郁才意识到,批评的文章可以是美文,也应该是美文。此文对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的审美的天平,就这样倾斜了”。批评不应该板着面孔,呈现一派严肃、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而应该给读者带去美的陶冶与心灵的润泽。谢冕影响孙郁,正如孙郁影响喜爱他作品的读者。
除了人,还有空间。当年,孙郁所在学校的图书馆是防空洞,待久了甚至让人有窒息感,可是,那儿有许多杂书,他早先的批评文章因他读了那里的书,而后有所得才写出。读过的那些书,也许他并不都记得,可是那种感觉却一直都在。《鲁迅选集》《马克思传》《李自成》等书籍,皆在孙郁的生命中留下过各自的一道光,照耀他前行至今。
朴素的文字仿佛把人瞬间拉回辽南、复州古城、当年的课堂、文化站等孙郁留下足迹的场域。他在这些空间做过的事,为他日后走进鲁迅博物馆、北京日报社、中国人民大学等广阔的舞台积蓄了足够的能量。这些与孙郁紧密相关的场域,是缘分缔结之地、是能量积攒之处、是精神奋发之缘由。
这些场域,正是故事的发生地。每个人的前行,都有故事。写下即珍惜,即留下证据,即探索精神塑造的成因。面对这样的文字,我时常陷入渴读的境地中,带着强烈代入感地甘之如饴、流连忘返。品读孙郁散文,有听故事的豁然开朗与如沐春风之感。
二
对孙郁来讲,穆旦是无法避免的、最为重要的存在。他的译文是孙郁喜欢上文学的直接缘由。穆旦所译普希金所著的《波尔塔瓦》《高加索的俘虏》《青铜骑士》等作品,在他生命中烙下深刻的印痕,终身不会消弭。“这些诗作都给我电光般的冲击,诗里的世界完全是陌生而新奇的,仿佛异国里的传奇,弥漫着迷人的气息。”
其实,把《孙郁散文》视作自传未尝不可,怀旧的调子在字里行间氤氲升腾开来。作家苏童曾说过,所有的写作都是为了回到童年。此言确乎有理。与其说是为了回到童年,倒不如说是为了回到包括童年在内的所有过去。真正的作家从不会有素材枯竭、灵感空乏的时候,因为活着的每一天、遇见的每一事,都会成为写作的诱因。自身经历为自家写作注入不竭之源,是颠扑不破之至理。
孙郁亦不例外。用平淡的语气、朴实的文字,描述他经历过的一道道风景、见识过的一个个人、品读过的一本本书,这正是他对往昔细致入微的梳理与勾勒。用心生活过的人,总是念旧的。逝去的时光无法挽回或倒流,但是经历过的事情却可以发酵、过滤、提纯,直至最终酿成甘甜的醇醪。
三
本书虽界定为散文集,文字的背后却有评论家的底色在涌动。在关于巴金、冰心、周海婴、聂绀弩,以及国外的卡夫卡、黑塞、夏多布里昂、小林多喜二的文字中,均有明显体现。这也是《孙郁散文》引人入胜的另一重要缘由。然而,最引人注意的却是他对于若干边缘人物的评价,那些文字里有性情的美与人格的高贵,亦有智慧的光芒。
品读张中行回忆北大的文章后,他有如下观点:“我在他的回忆里,感到了他的忧虑。当沉浸在历史的往事里时,他勾勒了那么多我们不曾知晓的故事。文字老到精妙,内心静得没有杂音,仿佛是从博物馆里传来的钟声,传递着逝去的足音。”
关于孙犁其人其文,孙郁也有彰显见地之言。“如今靠文耀世,博得虚名者多多,却不得文章真谛,则去清醇之诗辽远,不过是过眼烟云,转瞬即逝。在红尘滚滚的文坛,要遇到孙犁这样让人心静、内省、葆有真气的文人,真的不易。”
由此可以窥探孙郁内里的追求,他并不拒绝中心位置的人物,却又偏于对喑哑或守静之人的喜爱,唯有如此才是全面的考量与完整的体认。由此亦可以确信,文学带来的声名固然值得深思,然而,如果任由声名、位置或影响力掩盖作品的本真、遮蔽文字的本然,则是更大的损失。最重要的是,他们的作品留下来了,这是最大的、最永恒的声名。至于别的,与之相比,都是不太重要的。
其实,这本书被定义为“散文”或者“评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有无心性的流淌,有无真诚的质感。总之,可以归入真的品质里,才是最重要的。古人有云:修辞立其诚。诚哉斯言!换言之,孙郁的评论是可以归入散文的范畴中的,那是他怀念往事、牵念故人的一部分。它不是被理论捆绑、被学究气笼罩的论文,而是性情之河的清澈流淌。就写作之路观之,孙郁先写评论,后写散文。评论写得多了,提笔书写散文也是自然而然之事。直至后来,评论与散文在某个瞬间打通了,互相融合、彼此贯通。
四
如今的孙郁是提笔写作的人,过去的孙郁是被审视、反思的对象。由此观之,反省的文字在书中虽不成规模,却也是自然的、必然的呈现。由穆旦的译文、艾青的诗歌再到北岛、舒婷等人的朦胧诗,因之反观自己早先的文字,孙郁有这样的看法:“这个时候才意识到,他们拥有的感觉,自己是有过的,但早已埋没到了内心深处。一个作家应该恪守的是自己的感觉,忠实于内心的一切。但我很早就被同化于时代主流的风潮里,那些追踪时髦的诗文已显出了苍白之色。”作家如果丢失自我,文字的温度从何而来?当初的迷途,后来的知返,让他越发确信未来之路的方向。
他曾在书店里偶遇恩师叶德浴先生的著作《七月派:新文学的骄傲》,细细品读,被先生心无旁骛、精诚不懈的钻研精神与沉浸式的状态所打动,随之生出一份惭愧来——“在我而言,多年来喜涉杂书,思想常游离于明暗之间,为人为文不免有温暖之处,精神变得芜杂了。”先生来京时,谈话时的孩子气,说到鲁迅时眼光的明亮,更让孙郁深觉自我的“衰老”与“暮气”。
生命之向前,固然珍贵。回顾往事的诚挚书写,同样是向前,可增加生命的厚重。回顾往事时,倘能经常反思、时时修正自我,让内心趋于合乎真谛之正道,则不仅是向前,还是向内的纵深挖掘。这无疑是生命境界的提升。古往今来,一向奋发的生命体,往往是脚步的向前与内心的温故二者兼顾的。向前有助于温故,温故乃为了更好地向前,二者相互成全,互为因果。
本文链接:往事的诚挚书写,同样是人生的向前http://www.llsum.com/show-6-15136-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北京潘家园文化夜市新增周六场
下一篇: 当下的作品是时代的注脚,故事仍在继续